蔡穎卿◎著
如果能更靜下心觀察受到責備與安慰的孩子,了解他們的心情不一定如我們所設想,才能更清楚地幫助他們看到:人生並非做錯就不可原諒,也非做什麼都沒關係的過程。
小廚師的工作過程裡,孩子當然會有出錯的時候。在責備與安慰這兩種態度中,我選擇學習如何跟孩子用更快速的方法,來解決已經造成的問題,把心神轉移到面對問題,而不是彼此的情緒相對。誰的錯,並不需要在當刻討論,如果能挽救後果,相信孩子的驚慌之心與恐懼或罪惡感,都會以更和善積極的方法被緩解。
我們都曾經年幼過,對於大人是否真的生氣是十分敏感的。不見得一句「沒關係」就真正被釋放,如果大人臉上的表情冰冷,只是口中說「沒關係!」,即使是三歲小孩也能感受到,這聲「沒關係」可不是真的沒關係。
如何使自覺犯錯或愧疚的人感到自在,我從溫和卻不善言辭的父親身上學過一次很好的經驗,從此用來對待孩子,覺得既簡單又誠懇。
爸
媽總是分工做早餐。平常咖啡都是由爸爸泡的,他熟悉家裡每個人的口味,慢工出細活地做出充滿樂趣並讓他自己引以為傲的咖啡。那個早上,母親很忙,我覺得她
有些心慌意亂。謝飯禱告之後,母親手一撥,不小心把自己那杯冰咖啡打翻了,頓時,一家人立刻起身拿抹布、分頭搶救桌面與地板。七十幾歲的媽媽一疊聲地不斷
低語著抱歉,語聲中有很深的自責與難過。那時,我聽到爸爸說了一句話:「啊!不這樣就沒有機會再為妳泡一杯咖啡。我再來弄一杯更好喝的。」然後,他立刻轉
身回便餐檯,動手調製媽媽的另一杯咖啡。
通常,面對大人與小孩同處於犯錯的現場,我們總不外看到幾種現象。
一是責罵聲不斷,或指導勸誡「下一次要更小心」的方法連珠炮似地傾巢而出。
再不就是表面看似平靜,但隱隱有肅殺之意;你知我知誰在生氣,沉默中,令人不安氣氛意在言外。
當然,這幾年專家鼓勵要細心呵護童心,於是大為流行的另一種情況是:「沒關係!沒關係!」原本小小的狀況,因為過度的保護,而弄得讓人緊張萬分。實際的問題並沒有處理,第一要務卻是保護他們以為已經受傷的心靈。
我的小廚師當然也有把工作「搞砸」的時候,這些狀況對帶領的伙伴們,都非常有意義。
有
一次,小朋友在做蛋包飯的時候把蛋皮翻破了,當時因為等著送菜的小朋友在催促,後面點單也大排長龍,我立刻聽到孩子著急地輕跺著腳說:「怎麼辦?破了、破
了,來不及了。」我花了不到一分鐘跟他解釋,蛋皮雖然破了,但飯還是可以用。說的同時,我立刻把另一只小鍋交給他,要他熱鍋準備煎一個新蛋皮,我會負責幫
他準備飯。
他
聽完後,好可愛地拍拍胸脯,好像在說:「好險!好險!」幾秒之間,我們立刻從好幾面的慌張重新集中精神,來應付眼前的難題。雖然,我本可以立刻接手,幫他
重新煎一個蛋皮,但是,我覺得讓孩子完整地了解處理的方法並親自整頓,是更好的選擇。這其中也不過是相差幾分鐘的說明與重做,卻是非常值得的幾分鐘。
另一次,有位小朋友在我的請託下要把十顆蛋的蛋白與蛋黃分開。我看到他有些遲疑,感覺上似乎是因為從來沒有打過蛋,而擔心不能把蛋白與蛋黃分開。
一
年級的小男生真的年紀還小,我只同理地想了一下便完全能了解他的擔心。但這個時候,如果單是為他喊話加油,說:「你能、你一定能。」這也只像勇氣的催眠一
樣,對實務沒有足夠的幫助。所以,我立刻拿了一個碗,先教他如何敲蛋,再建議他一顆一顆分,別像電視中看到的,一打破蛋殼就在兩手之間搖來晃去,以大師般
的手法分離蛋白蛋黃。我讓他先把蛋順利地打開,倒在一個碗裡,再用湯匙把蛋黃撈出來,這樣可以不緊張地慢慢做。
他
先是一敲太用力,所以蛋殼就戳破了蛋黃,我看到後,跟孩子解釋說,散蛋還是可以煎。我想讓他知道,這些材料並沒有浪費,等會兒大家可以把它吃掉;而如果他
敲蛋的時候再輕一點,那這個練習其實已經成功在望了。也的確,從第四個蛋開始到第十三個蛋之間,蛋白與蛋黃每一顆都在那雙小小手中順利地完整分開了。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不斷面臨各種小問題、小出錯。該用責備或安慰來因應孩子的處境,就跟管教中的「打」與「不打」一樣,並非是一個需要二選一的問題。陷於兩極端的思考會錯過中間還有很多的應變與選擇。
我們比孩子更成熟的經驗,是用來依情況判斷處理的方法。如果能更靜下心觀察受到責備與安慰的孩子,了解他們的心情不一定如我們所設想,才能更清楚地幫助他們看到:人生並非做錯就不可原諒,也非做什麼都沒關係的過程。
能在責備與安慰之間採取更有效的應變與處理,對孩子的成長才會有真正的幫助。我相信成人帶領孩子面對錯誤的穩靜態度,能慢慢累積成他們將來要引以為參考的判斷根基。
時報出版
《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
(資料來源:時報出版 提供)
引自Baby 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