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智學社區
幾個月前我問過瑪麗亞的一句話:“瑪麗亞,你是如何使你的兒子照顧你這麼好?”
她說:“送他們到華德福學校去讀書,其他的讓我的兒子告訴你吧。”
每次我到瑪麗亞房間的第一件事是拉開窗簾,這時她就會微笑著說:“多麼美好的天氣啊!” 當我遞給她假牙時,她總不會忘記說:“ 謝謝你,
又暖又舒服。”(按照她的習慣,先用熱水泡幾分鐘再給她)。有一天,她說:“ 我已經九十三歲了,再過三個星期就九十四歲,黃,我知道有那麼一天,沒法再對你說聲謝謝時,請你不要認為我沒禮貌,我還會默默地祝福你和你的全家。” 她剛說完,“ 嘩啦 ” 一聲,我一不小心把一盆用來給她擦身的水全倒在她的衣服、床和被子上,頓時,我驚惶失措地看著她,不知道如何收拾這個殘局。瑪麗亞卻毫不介意地笑著說:“ 看你幹得多麼漂亮呀!”
聽到她講這樣的話,不由得讓我想起 魯道夫•史代納寫的書《如何知道更高級的世界 How to know the high
world》,其中有一章提到靈修六步練習方法的第三步,就是練習... 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第一個閃出來的反應,應該是事情積極的一面。瑪麗亞這個時候,能說這樣的話和保持鎮定的態度,顯示出她的靈修確實到家了。
~~~~
文:黃曉星
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 (Rudolf Steiner Fellowship Community)坐落在美國紐約州春之谷(Spring
Valley),從紐約曼哈頓往北只需一小時左右的車程。這裡有一條小溪,潺潺的流水繞著社區,春夏之際,溪畔樹上綻放的花朵與滿地的野花相映,落英繽紛。鳥兒們的歌聲從不停息,野鴨、松鼠、梅花鹿和天鵝等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地穿梭於社區的樹林之中。地裡的莊稼茁壯成長著,果園裡熟透了的蘋果掉在地上,像蓋著厚厚的地毯。在這裡,雞犬相聞,門不閉戶,汽車也不鎖,人擇易而居,來自五湖四海和各種膚色的人們,在這個社區裡生活,工作和學習,大家相敬如賓,
猶如一家人一般。這裡就像晉朝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描寫的那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所以,我給這個遠離塵囂、風景優美的社區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桃花源新村”,後來經過考究發現,這是鯨魚村裡的一個胡同而已。
此社區周圍近2000多英畝的土地,都是屬於魯道夫•史代納三元社會基金會(Threefold
Foundation)的財產,早在1920年,有幾位來自曼哈頓的富有、又有理想,同時追求精神生活的商人們,湊在一起買下了這一大片土地,以人智學理念為基礎,實踐BD生機互動農耕。他們一方面為曼哈頓的一家素食餐館,提供安全和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學習與研究人智學的基地。他們讓一些認同
人智學的人士,低價買下一小塊土地建造房屋,以便在週末和假日裡住在這裡來學習人智學和度假。後來,在這裡又相繼建立了華德福學校、優律思美學校、華德福教師培訓學院、華德福教育研究所、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健康食品用品商店、BD生機互動農場、演會中心等等,就這樣,逐漸發展成一個實現理想社會的、
有獨特文化的三元社會秩序社區。
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是這個大的三元社會社區中獨立的一個小社區,擁有約750英畝土地,在法律上以養老院慈善機構註冊。養老院和BD生機互動農場是社區的主要的部分,同時還有幼稚園、醫療診所、陶藝作坊、編織作坊、鐵工藝作坊、木工藝作坊、蠟燭廠、印刷廠和手工藝品商店等等。具體的工作內容有照顧老人、農作、園藝、廚房工作、清潔和洗衣、維修房屋、辦公室、診所、幼兒院、照顧孩子、藝術
治療和教育活動,同時還有各類作坊的工作。
目前,在社區裡大約有六十幾位老人,五十幾名專職工作人員,七八十名來自社區外面的義工和世界各地來社區體驗生活的志願者,三十幾個來自工作人員家庭的孩子。在這裡生活的人們都來自于不同的國家、文化、宗教和教育背景,大家都以同胞相稱,故稱為同胞社區。
整個社區的工作,主要是由社區裡的工作人員來承擔,同時也有許多義工和自願者的説明,老人們和孩子們也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是由那一天的“領
班”協商安排,每個人每天都有“新”的工作。但是在一周裡,哪一天做什麼工作都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三個月做一次工作更換。這樣的輪換可以讓每個人都能體驗
到每一份工作的特色和價值,瞭解社區的整個狀況,理解“幹重活的辛苦”,體驗“幹輕活的喜悅”,讓身心有一個“呼息”的機會。避免由單一的護理工作和農作
所產生的“厭倦感”。
這種工作安排,也給大家創造了機會在各個領域中,學習不同的知識和展現不同的才智,並客觀地迫使他們
在工
作中相互學習,因為每一個人都會充當培訓者和受培訓者,領導和被領導的角色。大家在教與學以及合作中互相看到對方的專長與智慧,互相瞭解從而化解憎恨,分
享喜悅。這種服務與奉獻工作的方式給領導能力注入了新的詮釋,領導能力不是權力的運用,而是認識與善用每一個人的專長與能力,起著協調的作用,讓大家能誠
心地合作。社區尊重和維護工作人員來去自由,以及自由地參與社區的決策討論,自發地承擔社區的行政和管理工作。
社區是一個非營利機構,在福利報酬方面,工作人員的報酬方式,儘量做到按需分配的原則。工作人員不擁有私人的房屋和汽車等財產,而是共同分享社區裡的公共資源如:
住房,交通工具,文化設施以及工具等等,社區同提供食物和工作人員的子女在附近的華德福學校就讀的學費。除此之外每月還有一筆生活補貼,此生活補貼的標準不
是以工種、級別、工齡、文憑或技術水準的高低來評定的,也不是根據工作人員對社區貢獻的多寡來定,而是根據工作人員家裡的真實需求來定。所以,工作人員必
須自己制定出每月的生活、學習、醫療和娛樂等支出的預算報表,交給社區的行政和財政小組審定是否合理,再與個人商討來做最後的決定。也就是說社區的生活像
一個大家庭似的,每一個人都互相依賴,互相關照,並一起成長。
同胞社區裡的生活已經形成了特別的文化,人們非常注重教育,
因為很多工作人員到這裡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到華德福學校就讀。人們也注重身、心、靈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吃自己用自然活力農耕種植的綠色食品,追求豐富的
精神文化生活,關心人文和環境保護,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美。人們同時也非常注重人與人的互動關係,真誠相待,相互説明,和睦相處,避免惡性競爭和利益衝
突。在物質主義至上和暴力文化盛行的美國社會裡,這樣的社區可以說是沙漠中的綠洲。
社區的文化活動非常豐富,常年有著眾
多
的節日慶典活動,每週每月都有各種學習小組,講座、演出、音樂會、展覽會等都是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活動不但有全社區的老小參與,住在社區以外的
人也常來參加。這個社區可以算是北美最大的人智學文化社區,不但在本地的社區文化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在這裡學習和研
究臨終關懷、護理、藝術治療、社區發展和社區文化等等。魯道夫•史代納提倡的教育作為改觀社會的力量,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為,從幼兒到古稀老人都
能在生活中受教育和進步,實現和完成他們此生的使命。
社區的創始人之一保羅說:“追求人性的覺醒,可以從科學、藝術和所謂的‘自由宗教’這三方面來看。現代科學的起源其實是有人性基礎的,一般人錯誤地認為物質化的現實是真正的現實,其實,物質化的現實只是精神規律下的產物。
由不斷地思考和尋找自己日常生活關系中緣起的學問,才是有人性的科學。藝術本來是為了顯揚宗教生命而產生的,但藝術漸漸成為一種文化活動,甚至商業行為,
不過,這種現象並不會改變藝術對人的精神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很清楚藝術是讓人類認識生命,學習創造和責任的一種工具,只有通過藝術活動和具有藝術性的生活
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所以在這裡綜合了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演說、韻律舞和社交生活等七項藝術活動。”
“創建這個社區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過照顧老人而學習成長、老化、病苦到死亡自然的現象,讓老人回到精神世界之前,不是在糊裡糊塗中死去,而是全然覺醒地離開人間。如
果我
們能認識到“生”是生命由精神世界到人間的‘來’,“死”只是離開人間回精神世界的‘去’,生命因為這一來(生)而變得更豐富;生命因為這一去(死)而使
人生更有意義。那麼我們對待生死、對自己、他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來來往往’就明白了,而且對死亡不會恐懼,對生活更加坦然。在下一世的輪回中,我們就會是
一位更優秀的人,能真正地為眾生服務。”
“創建社區的目的之二是建立一種新的生活和社會關係,我們要把華德福教育和人智
學
深入到生活中,讓所有在社區生活的人都在受教育和進步。成人通過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小節瞭解並教育新一代。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學會關懷老人,並從老人走向
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學習完全覺醒地面對生死這一關。社區的孩子在上學之余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務,孩子從小就跟不同年齡的人一起工作和學習生活,是讓孩子充分
地參與生活,並學習如何與不同年齡的人和睦相處。如果他們能與這麼多不同個性和工作方式的人合作相處,長大之後,生活在任何社會環境裡都會適應的,任何人
都喜歡一個合作的人吧!”
我于1998年6月完成碩士課程之後來到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起初,我認為那是他們的生活理想國,而離我很遠,我只是住一個暑假,完成我的論文就走,後來,這裡也成了我的理想國,我的家,在這幾年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僅僅獲得了很多學校無法提供
的經驗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身、心、靈都經歷了一個巨大的掙扎和進步的過程。
在這裡,我有很多學習機會,學習自然農耕、護理、
人智學醫藥、成人與兒童教育、基金會管理、汽車維修、房屋維護、藝術治療、拖拉機和做西餐等等,相信將來一輩子的生活,都將會得益于在這樣有意義的工作中
學習到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起初,我被安排照顧老人時遇到嚴重的心理障礙,很難完全接受這些工作。後來逐漸發現,雖然表面上是説明了這些老人家,實際上
是
説明了我自己。因為,我必須學會戰勝自己,克服心理障礙,挑戰自己最薄弱的地方,逼著自己改變對這樣的事情原來固有的觀點和價值觀。在説明老人的工作中體
會最深的是對死的重新認識和坦然,對活的重新認識和思考,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個社區發展了三十幾年,不少的人在這裡工作過,有很多人是在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之餘來做義工的。有一位叫愛麗斯的女士在這裡做了近十八年義工。有一天,我問她為什麼對這種工作感興趣?愛麗斯說:
“如果沒有人細心地照顧這些老人,他們的生活也許會沒有規律,也許會整天躺在大小便中,生活得跟動物沒兩樣,而通過我們的説明,他們可以重新過著人一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
在這個社區裡,很多老人曾經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政府官員、教
師、
作家、藝術家、農業家、金融家和工程師等,也用普通工人和家庭主婦,退休之後以月付社區生活,房租,護理費用的形式住在社區,很多人都自願地義務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社區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許多為了精神的提升而學習了很多年人智學的老人,也在這裡找到了精神的歸宿。所以很多老人把自己的財產都捐給社區,或者在去世之後,留下了豐厚的遺產給社區。當然也有些老人雖然為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運動付出了一生,但是卻並不富裕,無法承擔這裡的費用,社區就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予優惠,使他們能在這裡居住。
社區裡有一位叫瑪麗亞的老人是德國移民,1985
年,在她的老伴去世之後就搬來這個社區的養老院裡居住,當時她才七十八歲。雖然她已經用她的退休金和養老金付了在這裡生活和享受護理所需要的一切費用,按道理她可以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但據說,她來到這個養老院之後,一直都是為這個養老院著想,每天都自願參加社區工作,如洗衣服、做清潔、做飯、
園藝和農活等等。
當我來到這個養老院時,瑪麗亞已經是九十一歲的老人了,雖然她坐在輪椅上,但精神依然
很充沛,總是微笑
著對待每個人。由於她的聽力不是很好,因此很少跟別人談話。要讓她聽懂我們說的話非常費勁,不過工作人員都熟悉了她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如吃飯前必須告訴她,她的飯菜是素食,飯後有什麼甜點,然後給她一杯薄荷茶。
在瑪麗亞的房間裡有一個很大的書架,全是跟人智學有關的,有的像古裝書那樣已經發黃了。經常有華德福學校的學生來到這個養老院做義工和採訪老人,並撰寫他們的傳記。當學生們一進瑪麗亞的房間時都會驚歎著說:“瑪麗
亞,你都讀過這些書嗎?”她馬上會很自豪地說:“是的,而且不只一遍。”
瑪麗亞的兒子來看她時候,是她最快樂的一刻,她
整
天都會笑眯眯的,逢人必介紹她的兒子。她的兒子每來一次,她都會給我介紹一次,正是這個原因,我對她的兩個兒子都很熟。一個叫魯迪,是電腦工程師,住在佛
羅里達州;另一個叫科爾,是會計師,住在德克薩斯州。兩兄弟輪流來紐約看媽媽。他們每次來,都住上一個星期,每人每隔一個月來一次,風雨無阻。
許多人都非常羡慕瑪麗亞有兩個那麼關心和照顧她的兒子,在美國社會裡這樣的例子應該不多。於是,有一次,我問她:“瑪麗亞,你是如何使你的兒子照顧你這麼好的?”她說:“送他們到華德福學校去讀書,其他的讓我的兒子告訴你吧。”
每天早上從六點一刻開始,幾個工作人員就要負責説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起床,説明他們洗臉、漱口、擦身、換衣服,吃藥,整理房間,然後帶他們到餐廳吃飯等等。
每個星期四早上是我的值班時間,每次我到瑪麗亞房間的第一件事是拉開窗簾,這時她就會微笑著說:“多麼美好的天氣啊!”當我遞給她假牙時,她總不會忘記說:
“謝謝你,又暖又舒服。”(按照她的習慣先用熱水泡幾分鐘再給她)。有一天,她說:“我已經九十三歲了,再過三個星期就九十四歲,黃,我知道有那麼一天,
沒法再對你說聲謝謝時,請你不要認為我沒禮貌,我還會默默地祝福你和你的全家。”她剛說完,“嘩啦”一聲,我一不小心把一盆用來給她擦身的水全倒在她的衣
服、床和被子上,頓時,我驚惶失措地看著她,不知道如何收拾這個殘局。瑪麗亞卻毫不介意地笑著說:“看你幹得多麼漂亮呀!”
聽到她講這樣的話,不由得讓我想起魯道夫•史代納寫的書《如何知道更高級的世界(How to know the high
world)》,其中有一章提到靈修六步練習方法的第三步,就是練習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第一個閃出來的反應,應該是事情積極的一面。瑪麗亞這個時
候能說這樣
的話和保持鎮定的態度,顯示出她的靈修確實到家了。
當瑪麗亞病危的時候,正好輪到我值夜班。那晚,社區裡的醫
生
打電話來說:“今天晚上瑪麗亞可能會去世,如果你發現了,就把時間記下來,沒必要打電話給我,我明天早上值早班六點鐘就到。”我一放下電話,就去看瑪麗
亞。她躺在床上滿頭大汗,呼吸非常急促,:“瑪麗亞,瑪麗亞,瑪麗亞!”
我輕輕地叫喚她的名字。但沒有什麼反應,她的臉上還是帶著那副慈祥的表情,她的手腳冰涼,胸口很熱。我輕輕地幫她擦了一下汗水之後,走出了她的房間,這
時,丹洛,一位經常來做義工的學生聽說瑪麗亞可能要去世了,特地來看她。
在這過後兩個小時裡,他一直守在瑪麗亞的床邊。
“丹洛,你怎麼還在這裡?” 我不解地問道。
“我多麼希望能親眼看到瑪麗亞停止呼吸的一刻,看著她的靈魂飛走。可我沒信心看到那一刻了,已經這麼晚了”他輕輕地答到“聽說很多人,都是在沒人注意的時候悄悄地離開人世的,很少有人有機會看到那一刻。”我說。
“我也是這樣聽說,也許瑪麗亞今晚還不會去世。” 丹洛說完就走了。
在他走後不到半個小時,我又去看瑪麗亞,發現她已經過世了,這時是淩晨一點五十分。確實太不可思義了。
瑪麗亞去世三天之後,社區為她舉行葬禮,瑪麗亞的兩個兒子魯迪和科爾都來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們兄弟倆在一起。在瑪麗亞的葬禮儀式過程中,由魯迪和科爾介紹瑪麗亞的生平,兩兄弟搶著述說母親的故事,在瑪麗亞的生活中點點滴滴都充滿著愛。最後他們說到一句話:“瑪麗亞的為人非常好,以致從來沒有任何人在瑪麗亞的背後說過她的不是,她總是為鄰居和朋友著想。我們兄弟都為有這樣的媽媽而感到自豪。”這時我才想起幾個月前我問過瑪麗亞的一句話:“瑪麗亞,你是如何使你的兒子照顧你這麼好?”
她說:“送他們到華德福學校去讀書,其他的讓我的兒子告訴你吧。”
走進很多普通的養老院,
也許會感覺到像是走進墓地前的等候室裡,沉悶死寂,一片無望彌漫在空氣中。但是,當你來到這個社區的養老院時,會看到另一番景象。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老人
演奏的鋼琴曲,工作人員和老人的親切交談,廚房裡散發出的香味,洗衣間裡白髮老人對小嬰兒的微笑,一切的一切都充滿了活力,溫馨和希望。所以這裡的老人都積極而熱情地活著,安詳而平靜地過世。
在這個雞犬相聞的社區裡,我們家的孩子可以在這裡自由地玩耍奔跑,爬樹、喂雞、做遊戲。孩子竄到鄰居的家裡也會找到晚餐,回來時還穿著鄰居孩子的衣服。他們有時也會把小朋友帶回家,把冰箱裡的冰琪淋吃個精光,鄰居的孩子甚至賴著不肯回
家。而那些老人們更時常説明照顧這些孩子們,講故事,散步,甚至一些老人常用巧克力來博取孩子的心,我的孩子才兩歲的時候,就很清楚哪一位老人家的房間裡
有巧克力,而且也知道放在哪個位置。這樣的社區生活中,老人有孩子生活在身邊可以享受到傳統的天倫之樂,孩子們有一種安全感,也有“爺爺奶奶”的關心和愛
護,還可以看到身邊心愛的老人去世而產生對生命的尊重和愛惜。在這裡可以讓人體會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實含義。
桃花源本來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通過他的詩來告訴世人,理想社會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想不到在這裡就出現著這樣的一個理想社會。其實,把理想生活構思變成生活實
踐,世外桃源就在你的心中,無須到外面去尋找。我在美國求學,學習人智學就像陶淵明寫的那位在湖南武陵附近緣溪而行時,無意間進入了一個桃花林中的漁人,
於是我“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進入了桃花源新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魯道夫•史代納同胞社區 Rudolf Steiner Fellowship Community
http://www.fellowshipcommunity.org
https://www.facebook.com/mercury.press
以上借用自劉立文臉書,感謝~~
同時davis稍微變動了一下習慣用詞,如優律思美、BD生機互動農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