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細節的談到一些,我們想要改變跟孩子工作的方式,卻在工作上產生困難,他提出一些檢視的方法。
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3/02/i-think-i-know-why-youre-yelling/
這是一個媽媽的紀錄,我覺得很棒,簡略翻譯整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我 想對著孩子發怒大吼,是很多父母共有的經驗。通常只是一時的情緒失控,而怒吼完了之後,心中總是感到非常懊悔跟抱歉,尤其是那些下定決心不打不罵的父母。 即使父母非常努力的以溫柔的方式對待孩子,無奈孩子總是一再試探父母的底線,日積月累的挫折感,恐懼,害怕孩子失去控制而『墮落』,最後的情緒爆發似乎成 了固定的劇情。
這個媽媽發現,這樣的父母可能是吸收了很多關於教養的資訊,但其中實在有太多相互衝突的觀點,搞的父母最後無所適從,最後只剩下焦慮跟害怕。
如果父母們曾經失控大吼,建議父母思考一下以下幾件事:
1. 你並沒有好好照顧你自己
父 母應該先知道自己的極限跟個人的需求。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包括嬰兒,都是一個完整的人),你與孩子之間應該設有一個界線。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天早上都需 要5分鐘上廁所的時間,這五分鐘,即使孩子哭了,也沒關係,只要你確定孩子是在一個安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你必須事先讓孩子知道,你得離開一下,不過你會 回來。而在你回來之後,也要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難過,傷心,或害怕)。
同理,如果你是一個淺眠的人,卻聽人家說跟孩子一起睡比較好,於是決定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孩子,那你就沒有再照顧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斷奶,心中卻覺得有深深的罪惡感,那你就沒有在照顧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去廚房泡杯咖啡,但卻因為你的孩子對於你的離開會大聲哭鬧,而委屈自己。那你就沒有在照顧你自己。
事實上,只要你想做什麼,又因害怕自責而不敢去做,那就是沒有在照顧你自己。
為 了孩子而失去自我是不健康的。每個人都需要設定出人我的界線(這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一環),而我們的孩子正需要我們為他們示範如何設定人我界線(也 就是身教)。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每一個個體都需要真實的表達自我,包括父母在內。這一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的重要。
當 然,小小孩很難接受你去照顧你自己。但父母還是得自己想辦法偷個閒。孩子一定會不斷的抗議,哭鬧,索求無度。這是他們的天性,因此父母更需要設定出自己的 界線,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必須是清楚又有一致性的,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混亂,更容易有情緒)。
2. 寶寶在一歲以前,你以為他什麼都不懂,所以就總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來應對,而不是真實的與他討論界線的問題
孩 子在一歲之前,看到什麼都要拿,這時候很多人會用分散注意的方式來『騙』孩子。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確是容易被『騙』過。但是,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了,他是完全真實並積極的在跟你互動。如果你用分心的方式來騙孩子,你對孩子所示範的其實是『逃避』,你只是把孩子真實的感受給放在一邊。如果在一歲以前 就建立起這種『欺騙』的模式,日後父母如果想要重新建立一個清楚的界線,恐怕就更加困難。
3. 你覺得自己必須為孩子的情緒負責
以下幾個原因是通常父母用分散注意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的理由:
- 父母不相信寶寶聽懂大人的話,也不相信寶寶能真誠的與父母互動
- 對於寶寶的情緒,父母自己會覺得很不自在
- 父母將哭鬧是為一種必須避免的行為,而忽略了這其實是寶寶溝通的一種方式
- 父母會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而非將自己視為穩定孩子情緒的錨,完全忽略了孩子有表達情緒的需求。
這 些對於情緒錯誤認知,會阻礙孩子的情緒發展。在幼兒時期,父母必須孩子會有些限制(不可以做這個,或要做這個)。然而這個年紀偏偏孩子又是會不斷的測試底 線(其實正是在摸索底線到底在哪裡),以建立出一個健康完整的自我。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困擾,或者以為自己必須為孩子起伏的情緒負責,你就很難真實的 跟孩子建立出一個真實的界線(會去跟寶寶妥協),但妥協到最後,你一定會累,到最後你自己的情緒也會潰堤,只好對著孩子怒吼。這樣對孩子也是不健康的。
比較好的作法是:只要你確定自己滿足了孩子的基本需求了,對於孩子的情緒與感受,你需要做的只是接納跟理解(要口頭讓孩子知道你的理解)。
4. 你的期望是不合理的
很 有可能你之所以會對孩子大聲吼叫,是因為你的期望是不合理的。孩子是小小探險家,他們需要的是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去移動,探索,去實驗。要一個幼兒 不要跑,不要跳,不要爬,這跟本就像是要一個人不要呼吸一樣。盡量創造出一個能讓他們安全玩耍的環境,不要讓他們接觸他們還沒有能力使用的器具工具。否 則,你只會讓自己因為他們的不聽話而感到挫折。
大人是能夠避免讓自己陷入這種掙扎的。
5. 你對於尊重孩子並溫柔的設立界線這個想法不是很清楚
(這個作者的網頁上有更多關於這個部分的討論,之後如果有時間,我再另外做翻譯整理)
6. 你完全不需要進入爭奪權力的狀態
要有兩個人才爭奪的起來。所以,根本就不要讓自己涉入這樣的狀況。你跟孩子之間並不是『同儕』關係,你是比他有能力的領導人。孩子這個年紀正是學習健康適當表達自己情緒的時期,與其把他們的情緒視為你個人的問題(最後演變成失控怒吼),不如:
- 蹲下來,跟孩子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睛),溫柔又肯定的跟孩子說:現在是你該刷牙的時候啊。
- 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你現在過來的話,我們就可以再念一本書。』
- 讓孩子知道,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與情緒,並且讓他們知道繼續那樣的感受和情緒是被接受的。比如:『喔,我知道你跟狗狗玩的非常開心。現在時間到了,真是討厭。現在該上床了,你一定很生氣,又很失望吧。我知道那種感覺。』
儘 管以直覺想法來看,這些作法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很奇怪,但這樣做真的有用。你越是願意同意孩子的感受與情緒,同時又以冷靜溫柔的態度來設定界線,對孩子來說 越容易放棄他自己的堅持,往前走。想想看,如果你都已經同意孩子了,他要如何繼續跟你反抗下去?父母舉起白旗投降來同理孩子,可以神奇的化解親子之間的緊 張。
- 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還是繼續要反抗下去,那麼請握起孩子的手,告訴他:『你現在可能沒有辦法自己上樓去刷牙。所以我要來幫忙你。冷靜溫柔的握著他的手,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句:『謝謝你讓我知道你需要幫忙。』
這其實正是孩子在試圖告訴你的。孩子的抗拒行為幾乎都是一種需要幫助的訊息,如果你看的出來,那麼你失控怒吼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
http://www.janetlansbury.com/2013/02/i-think-i-know-why-youre-yelling/
這是一個媽媽的紀錄,我覺得很棒,簡略翻譯整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我 想對著孩子發怒大吼,是很多父母共有的經驗。通常只是一時的情緒失控,而怒吼完了之後,心中總是感到非常懊悔跟抱歉,尤其是那些下定決心不打不罵的父母。 即使父母非常努力的以溫柔的方式對待孩子,無奈孩子總是一再試探父母的底線,日積月累的挫折感,恐懼,害怕孩子失去控制而『墮落』,最後的情緒爆發似乎成 了固定的劇情。
這個媽媽發現,這樣的父母可能是吸收了很多關於教養的資訊,但其中實在有太多相互衝突的觀點,搞的父母最後無所適從,最後只剩下焦慮跟害怕。
如果父母們曾經失控大吼,建議父母思考一下以下幾件事:
1. 你並沒有好好照顧你自己
父 母應該先知道自己的極限跟個人的需求。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包括嬰兒,都是一個完整的人),你與孩子之間應該設有一個界線。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天早上都需 要5分鐘上廁所的時間,這五分鐘,即使孩子哭了,也沒關係,只要你確定孩子是在一個安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你必須事先讓孩子知道,你得離開一下,不過你會 回來。而在你回來之後,也要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難過,傷心,或害怕)。
同理,如果你是一個淺眠的人,卻聽人家說跟孩子一起睡比較好,於是決定犧牲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孩子,那你就沒有再照顧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斷奶,心中卻覺得有深深的罪惡感,那你就沒有在照顧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去廚房泡杯咖啡,但卻因為你的孩子對於你的離開會大聲哭鬧,而委屈自己。那你就沒有在照顧你自己。
事實上,只要你想做什麼,又因害怕自責而不敢去做,那就是沒有在照顧你自己。
為 了孩子而失去自我是不健康的。每個人都需要設定出人我的界線(這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一環),而我們的孩子正需要我們為他們示範如何設定人我界線(也 就是身教)。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每一個個體都需要真實的表達自我,包括父母在內。這一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常的重要。
當 然,小小孩很難接受你去照顧你自己。但父母還是得自己想辦法偷個閒。孩子一定會不斷的抗議,哭鬧,索求無度。這是他們的天性,因此父母更需要設定出自己的 界線,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必須是清楚又有一致性的,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混亂,更容易有情緒)。
2. 寶寶在一歲以前,你以為他什麼都不懂,所以就總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來應對,而不是真實的與他討論界線的問題
孩 子在一歲之前,看到什麼都要拿,這時候很多人會用分散注意的方式來『騙』孩子。這個年紀的孩子的確是容易被『騙』過。但是,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了,他是完全真實並積極的在跟你互動。如果你用分心的方式來騙孩子,你對孩子所示範的其實是『逃避』,你只是把孩子真實的感受給放在一邊。如果在一歲以前 就建立起這種『欺騙』的模式,日後父母如果想要重新建立一個清楚的界線,恐怕就更加困難。
3. 你覺得自己必須為孩子的情緒負責
以下幾個原因是通常父母用分散注意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的理由:
- 父母不相信寶寶聽懂大人的話,也不相信寶寶能真誠的與父母互動
- 對於寶寶的情緒,父母自己會覺得很不自在
- 父母將哭鬧是為一種必須避免的行為,而忽略了這其實是寶寶溝通的一種方式
- 父母會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而非將自己視為穩定孩子情緒的錨,完全忽略了孩子有表達情緒的需求。
這 些對於情緒錯誤認知,會阻礙孩子的情緒發展。在幼兒時期,父母必須孩子會有些限制(不可以做這個,或要做這個)。然而這個年紀偏偏孩子又是會不斷的測試底 線(其實正是在摸索底線到底在哪裡),以建立出一個健康完整的自我。如果你因為孩子的情緒而困擾,或者以為自己必須為孩子起伏的情緒負責,你就很難真實的 跟孩子建立出一個真實的界線(會去跟寶寶妥協),但妥協到最後,你一定會累,到最後你自己的情緒也會潰堤,只好對著孩子怒吼。這樣對孩子也是不健康的。
比較好的作法是:只要你確定自己滿足了孩子的基本需求了,對於孩子的情緒與感受,你需要做的只是接納跟理解(要口頭讓孩子知道你的理解)。
4. 你的期望是不合理的
很 有可能你之所以會對孩子大聲吼叫,是因為你的期望是不合理的。孩子是小小探險家,他們需要的是安全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的去移動,探索,去實驗。要一個幼兒 不要跑,不要跳,不要爬,這跟本就像是要一個人不要呼吸一樣。盡量創造出一個能讓他們安全玩耍的環境,不要讓他們接觸他們還沒有能力使用的器具工具。否 則,你只會讓自己因為他們的不聽話而感到挫折。
大人是能夠避免讓自己陷入這種掙扎的。
5. 你對於尊重孩子並溫柔的設立界線這個想法不是很清楚
(這個作者的網頁上有更多關於這個部分的討論,之後如果有時間,我再另外做翻譯整理)
6. 你完全不需要進入爭奪權力的狀態
要有兩個人才爭奪的起來。所以,根本就不要讓自己涉入這樣的狀況。你跟孩子之間並不是『同儕』關係,你是比他有能力的領導人。孩子這個年紀正是學習健康適當表達自己情緒的時期,與其把他們的情緒視為你個人的問題(最後演變成失控怒吼),不如:
- 蹲下來,跟孩子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睛),溫柔又肯定的跟孩子說:現在是你該刷牙的時候啊。
- 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你現在過來的話,我們就可以再念一本書。』
- 讓孩子知道,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與情緒,並且讓他們知道繼續那樣的感受和情緒是被接受的。比如:『喔,我知道你跟狗狗玩的非常開心。現在時間到了,真是討厭。現在該上床了,你一定很生氣,又很失望吧。我知道那種感覺。』
儘 管以直覺想法來看,這些作法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很奇怪,但這樣做真的有用。你越是願意同意孩子的感受與情緒,同時又以冷靜溫柔的態度來設定界線,對孩子來說 越容易放棄他自己的堅持,往前走。想想看,如果你都已經同意孩子了,他要如何繼續跟你反抗下去?父母舉起白旗投降來同理孩子,可以神奇的化解親子之間的緊 張。
- 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還是繼續要反抗下去,那麼請握起孩子的手,告訴他:『你現在可能沒有辦法自己上樓去刷牙。所以我要來幫忙你。冷靜溫柔的握著他的手,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句:『謝謝你讓我知道你需要幫忙。』
這其實正是孩子在試圖告訴你的。孩子的抗拒行為幾乎都是一種需要幫助的訊息,如果你看的出來,那麼你失控怒吼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